1986年6月22日,墨西哥城的阿茲特克體育場,世界杯四分之一決賽,英格蘭與阿根廷的對決注定成為足球史上最富戲劇性的一場比賽。而這一切,都源于一個瞬間——馬拉多納的“上帝之手”。

比賽進行到第51分鐘,比分仍是0-0,馬拉多納在英格蘭禁區(qū)前沿與隊友完成配合后,試圖頭球攻門。面對身高遠高于自己的英格蘭門將彼得·希爾頓,馬拉多納躍起后伸出左手,將球撥入網(wǎng)窩。突尼斯主裁判阿里·本·納賽爾并未察覺這一犯規(guī)動作,判罰進球有效。
賽后,馬拉多納用一句“一半是上帝的頭,一半是馬拉多納的手”為這個進球作了注解,“上帝之手”由此得名。
然而,這場比賽的意義遠不止一個爭議進球。僅僅四分鐘后,馬拉多納從中場開始帶球,連續(xù)晃過五名英格蘭球員,包括最后騙過門將希爾頓,將球送入空門。這個被國際足聯(lián)評為“世紀最佳進球”的精彩表現(xiàn),讓阿根廷最終以2-1獲勝,并最終奪得該屆世界杯冠軍。
這場比賽之所以經(jīng)典,不僅因為這兩個極具對比性的進球,更因為它承載著復雜的歷史和政治背景。1982年,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爆發(fā)了馬島戰(zhàn)爭,這場足球賽因此被賦予了超越體育的意義。對英格蘭人來說,馬拉多納的“上帝之手”是一種欺騙;而對阿根廷人而言,這是在馬島戰(zhàn)爭失利后的一種民族情緒的宣泄與勝利。
時至今日,每當英格蘭與阿根廷在足球場上相遇,1986年的這一幕總會被重提。它已成為足球史上最具話題性的瞬間之一,超越了比賽本身,成為體育、政治和民族認同交織的永恒象征。